湖州书画艺术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名流辈出,名作如林。尤其到了宋元时代,湖州书画艺术在中国书画历史上达到了又一个高峰。追溯前朝唐代,任过湖州刺史的颜真卿是影响湖州书坛和书家的突出代表。这位中唐时期的书法创新代表人物,既有以往书风中的气韵法度,又不为古法所束缚,突破了唐初的墨守成规,自成一派,称为“颜体”。颜真卿于大历七年十一月委以湖州刺史,在湖州计六年,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湖州帖》和《放生池碑》等。到了宋代,中国书画的代表人物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传承了颜真卿的纳古于新、海纳百川的精神,遍览晋唐诸家,转益多师,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自称“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次韵子由论书》),在诗文题跋中,有不少谈书法的文字。苏轼论画卓有所见,主张“神似”、“传神”,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元丰二年(1079)苏轼任湖州太守,对湖州的书画艺术产生重要影响,并留下了《墨妙亭诗碑》遗迹。苏轼善画竹石,学文同而又自具风格,故有“东坡虽是湖州派,竹石风流各一时”(《次韵子由题憩寂图后》)之句。“湖州竹派”是中国画流派之一,画竹原以唐代萧悦、五代丁谦最有名,但无画迹传世。北宋文同、苏轼画竹著于时。文同(1018—1079),字与可,善诗文,工书、画。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自称“湖州竹派”。苏东坡赠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故云:文氏画竹“胸有成竹”。元丰元年(1078)文同奉命为湖州(今浙江吴兴)太守,未到任,病故陈州(今河南淮阳);苏轼接任湖州太守,未几坐狱贬黄州。他们虽籍隶四川,但画史上皆谓为“湖州竹派”始祖。米芾论及文、苏画竹特点:“以浓墨为面,淡墨为背。”至元代,画竹成风,李衍、赵孟兆页、高克恭、吴镇、柯九思等,都是湖州竹派继承者,对后世影响很大。 影响湖州书画风格的又一位宋代名家是米芾。米芾(1051—1107),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米芾是与苏轼和文同同时的重要书画家,米芾的云山与文同的“湖州竹派”在中国绘画史上同样有重大影响。米芾绘画擅长枯木竹石,尤工水墨山水。以书法中的点入画,用大笔触水墨表现烟云风雨变幻中的江南山水,人称米氏云山,富有创造性。米芾书法早年学湖州籍唐代大家沈传师,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初师欧阳询、柳公权,字体紧结,笔画挺拔劲健,后转师“二王”,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自谓“刷字”。宋代元祜三年,38岁的米芾应湖州郡守林希之邀,结伴游览太湖近郊的苕溪,后来林希取出家藏数十年的蜀素卷,请米芾书写,米芾一口气写了自作的八首诗。期间,米芾挥毫留下了两件传世之宝《蜀素帖》和《苕溪诗帖》。《蜀素帖》以其在蜀素上书诗而定名,纵278毫米,横2700毫米,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作为米芾盛年时书,其用笔纵横挥洒刚柔相济,字迹秀丽,风姿翩翩,是其传世墨迹中的代表作之一。
宋代的风俗画和历史画有着相当的发展,这与市民文艺的发达有密切联系。不少作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中下层群众生活的面貌,其作者大多为手工业身份的职业画家。而宫廷画院创作的一些历史画,则常常带有歌功颂德和神化统治集团的虚饰。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少反映城市经济发展与“市井小民”生活的作品。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就是湖州籍著名画家燕文贵的《七夕夜市图》,表现了北宋都城汴梁城内安业界到潘楼一带繁华景象,颇为精备。燕文贵善画山水、界画及人物。所作山水,极富变化,人称“燕家景致”。
燕文贵(967—1044)北宋画家。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宋太宗时至汴梁(今河南开封),于街头卖画,被画院待诏高益发现并加以举荐,参加绘制大相国寺壁画,遂进入翰林图画院,甚受太宗赏识。一说燕文贵在宋真宗大中祥符(1008一l0l6)年间参加绘制玉清昭应宫壁画,其艺术才能受到主役者赏识,奏请补为翰林图画院祗侯。他初师郝惠,但能自出机杼,落笔命意不因袭古人,所画景物清润秀丽,又善于把山水与界画相结合,将巍峨壮丽的楼观阁榭穿插于溪山之间,点缀以人物活动,刻画精微。他还善描绘风俗题材,除《七夕夜市图》还画过《舶船渡海图》,在大不盈尺的幅面上,画出了海船樯帆槔橹的复杂结构和指呼奋跃的船夫活动,及风波浩荡、岛屿相望的海景。燕文贵以画反映了宋代发达的城市商业和远海航这一时代的生活特色。传为燕文贵的作品流传至今的有《江山楼观图》、《秋山梵琳图》、《谿山楼观图》、《谿风图》、《烟岚水殿图》等;其中《江山楼观图》(台北故宫博物院),溪山重叠,景物繁密,山间水滨布置台榭楼观,笔法细致严谨,是典型的“燕家景致”。宋仁宗时画院祗侯屈鼎画山水追随燕文贵,现存作品《夏山图》(旧题燕文贵)也体现了这一派山水画的风貌。
无论是为官于湖州的苏东坡、米芾、文同,还是生于湖州的燕文贵,他们传古而不拘于古,个性张扬,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因此他们是宋代开宗立派式的人物,对湖州书画及至中国书画史产生深远的影响。不过,宋时期,还有两位湖州书画的代表人物值得一提,那就是张先和梵隆。
张先(990—1078)字子野,北宋词人,画家。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人。他的词善于表现一种朦胧的美,自称“张三影”,在北宋词坛开风气之先,与柳永齐名。张先的绘画作品,无论历史流传还是文献记载,仅《十咏图》。至于它的时代,从山石皴法及布置方法看,大体是北派山水的继承,属于荆浩、关同体系,而无李成、郭熙痕迹,更不入南宋格调,显然是北宋前期的风格。宋熙宁五年(1072年),张先82岁,致仕家居,出于对父亲的怀念,翻阅他生前诗作,其中一首七律《吴兴太守马大卿会六老于南园人各赋诗》的最末两句说到“它日定知传好事,丹青宁羡洛中图”,对张先有所触动,启示他创作了这幅《十咏图》。此图是一幅山水人物画,画卷的开首部分便是吴兴南园一角,主体建筑为一座重檐歇山的楼阁,相配小亭栏杆回环曲折,花草树木掩映,庭中有鹤,亭角有花一株,环境幽雅而气象恢宏。楼阁内,马太守正陪二老对坐奕棋;小亭内,二老手扶栏杆,一面赏景一面闲话;另二老或携琴或曳杖,款款而来。此外有童仆衙役陪伴侍候。这是一次风流儒雅的集会,轻松愉快,表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气氛。这一段表现了三首诗的内容,除前述一首之外,另有《庭鹤》、《玉蝴蝶花》二首。南园临水而建,湖对岸远渚汀洲,村庄茅舍,树木葱茏,群山耸翠,依次表现出《孤帆》、《宿清江小舍》、《归燕》、《闻砧》、《宿后陈庄偶书》、《送丁秀才赴举》、《贫女》七首诗的内容。这件作品的文献价值一直受到前人的重视,它所记载的当时的文化活动及有关人物,都是唯一的现存第一手资料。陈振孙根据南园立石,对各种人物作了详细的笔录和考证。刻石在元代便毁灭了,颜尧焕的跋记录颇详。到今天,其画和所有的题跋,更弥足珍贵。此画原为清宫收藏,溥仪以赏溥杰的名义将画盗出宫廷,后携至长春。伪满政权覆灭时,此画被窃,此后50年中不知下落。1995年,在北京瀚海拍卖公司的拍卖会中此画才再度面世。故宫博物院根据徐邦达、启功、刘九庵等专家的建议,并得到国家文物局的批准,以1800万元竞价将此画购回,使这件国宝找到了它应有的归宿。国家文物局和故宫博物院用这么多的钱保护一件国宝,用启功先生的话说:“两个字,值得。”
梵隆(生卒年不详),南宋画家,僧,字茂宗,号无往,浙江吴兴人。为上层僧侣,多结交权贵,宋高宗曾召对内殿,并赐予庵居。擅画佛像、人物,师法李公麟,笔黑略到而远意有余。存世作品有《十六应身图》和《罗汉渡海图》。所绘佛像,以高古游丝白描取胜,笔墨闲远,颇类李公麟。宋高宗(1127—1162年在位)极喜其画,每见辄品题之,并赐庵居于禁苑附近的万松岭金地山。陆游《渭南文集》著录其事。
禅画由王维开创,在五代两宋时全面发展。自唐末五代初前蜀高僧贯休开始,一个禅僧画派在禅宗大盛的宗教和艺术文化气氛中实际上形成了。五代时的释惠坚、释传古,两宋时的禅僧惠崇、梦休、觉心、梵隆等人均为其中坚人物。不惟僧侣,两宋不少文人士子也信佛参禅,本心顿悟,寄情书画,论画佛像图山水木石乃至论书学,纷纷追求出没太虚、风行水上的与禅相通的境界,这些人中最典型的是苏轼。或云:宋画尚理,宋书尚意。所指理、意实则也指禅理禅意。
回兰洲布衣先生:首先感谢您对本文的关注及支持!先生对中国古代书画的研究是有目共睹的,我们很仰慕!至于您提出的中囯古代(高古)书画有些作品“无名款无题署”的问题,我们在此拟作一些对此问题的一点看法,权当先生参考。
在传世的一些无款无题的中国古代书画,凡在书画隔水处傍题书画名者,在一般情况下,这些所谓的古代书画绝大多数不是临摹品,就是赝品,乃至伪作。今天我们所能看到传世的古代书画,如所谓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卷》、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北宋赵佶《雪江归棹图》、北宋王诜《渔村小雪图》等,这些画名都书写在引首与画心之间隔水处;无款无题的所谓的古代书画则更多了,在此略举一二:如名唐代韩滉的《五牛图》、名唐代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名唐代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名唐代孙位《高逸图》等,这些所谓的传世“名画”,都是无款无题的古代书画,凭什么可靠而又过硬的资料来论证它们是真迹呢?问题是上述这些所谓的传世名画被一些所谓“书画鉴定大师们”认定为“真迹”,使原本不复杂的问题变得复杂了。我们曾经说过,上世纪80年代被称“全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七人成员,无论现在健在或已作古人的这些“大师”们生平鲜见过五代以上的中国古代书画真迹。多年来我们在研究古代书画过程中,偶尔发现在他们七人中间曾有几位确实见到过几幅宋代绘画和书法真迹,并还留有他们鉴赏钤印痕迹(见我们所作的考证《经陈谢张史徐杨鉴定过的书画真迹表》,见本注文1),遗憾的是在他们的著述里却从未谈起,究其原因不祥。这与古代的皇家书画鉴赏者一样,远一点的如宋代王诜、苏东坡、黄庭坚、陆游、贾似道、赵孟坚等人;元代赵孟頫、赵奕、赵雍、柯九思、虞集、张晏等人;近一点如清代陈邦彦、董邦达、汪由敦、梁诗正、董浩等人,他们都曾见过内府珍藏的大批古代书画真迹,并为这些古代书画真迹提写了引首或尾跋及装裱,或在画心上提写鉴定意见;但在他们的著述里也只字不提,这便成了我们今天研究古代书画中的一桩悬案。
纵观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史,可以说古代书画真迹的鉴定是比较简单的,并不像一些所谓的“书画鉴定大师”们和一些鉴定人员所说那样具有高不可攀的难度,使其蒙上神秘的面纱,使原本并不复杂的问题,变得错综复杂起来,甚至写上一本乃至几本厚厚的书来大谈特谈他们那套如何把古代书画的临摹品,赝品、乃至伪作鉴定成为真迹的把戏,并编造出一些离奇古怪、漏洞百出的传奇故事。更有甚者的是那些人把明明是摹品之类东西,也给它们冠上“今天却被当作绝对的国家级美术作品”。如《韩熙载夜宴图》就是一例,有人为了将此件摹品说成为“绝对的国家级美术作品”,还逻辑了这样一番理由:“尽管这幅《韩熙载夜宴图》是后人的摹品,而非顾闳中的真迹,但今天却被当作绝对的国家级美术作品,原因在于临摹者对原作非常成功的把握和对韩熙载的深刻理解” (见李倍雷《国宝春秋.书画篇》版本同上p110)。我们就此说法曾经写信询问过该书作者,“试问,一幅明清之际书画玩家们的摹品画被确定为‘绝对的国家级美术作品’,那么顾闳中的绘画真迹让我们又如何给它定级呢?”我们只能给它冠上“世界级美术作品”才合适。当然,五代大画家顾闳中的绘画真迹,即便给他冠上绝对的世界级美术作品也是不过分的。
根据我们的研究发现,只要是古代书画真迹的,每件作品都注明该作品是谁所作的,如“本论坛_书画”栏目里总版主发表的两幅五代画家山水画“赵干《楼台烟翠图》卷、丘文播《溪亭幽赏图》卷”即其例;除了该作品的作者自已署名外,每件作品在画心上都有题款加以说明这件作品是谁作的。
含弘阁主人:十分感谢对我们的提问作如此精辟的答复。俗话说:“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在你简明扼要的文字中道破了千古书画的秘密。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只要是有资格接触皇宫内府秘藏的古代书画的大臣、皇亲国戚,并精于书画的人,他们在这些书画真迹上题写引首和尾跋,或在画心上题写鉴定意见的,属于可靠的真迹。如你文中所提到的王诜、苏轼、陆游、贾似道、赵孟頫、赵雍、赵奕、柯九思、虞集、张晏、梁诗正、张照、汪由敦、董邦达,董浩父子等。他们都是当时最为杰出的文人,能诗能文,能书能画,兼具书画鉴赏能力,并可以陪同皇帝一起观赏、考订、整理内库的书画收藏,所谓“入承儤直、出奉皇华、以备天子顾问。”所以他们对无名款无题署的鉴定,使无名为有名的结论是可信赖的。
含弘阁主人点破的这一古代书画“真鉴”的方法既不神秘也不复杂,合乎中国古代书画鉴藏的实际,也通于事理,令人信服。仅此一点,对中国古代书画鉴藏的认知,是一重大突破,这对破除对鉴定专家权威的迷信、澄清蒙在古代书画上的迷雾,以还书画藏品的真实面目,实在是太重要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对中国古代书画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对含弘阁主人金针度人、开风气之先的精神表示敬意。
访中原著名书画艺术家樊索莉女士
漫天瑞雪似瓊瑶,凛冽寒风百花凋; 只缘浑身都有節,擺弋枝叶独逍遥。 这是国学大师、书界名老、文苑尊宿刘贵翘教授题给当代画坛大家樊索莉女士的《咏雪竹》诗。 在郑板桥先生祭辰二百四十四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为纪念这位清代初期我国书画艺坛上闪耀着奇光异彩的艺术巨星,回归中原的记者与酷爱板桥艺术和钟情企业文化的郭新伟秘书长一同来到中原古玩城,拜访了以继承弘扬板桥艺术为己任,在绘画艺术上造诣颇深,现任中国古今文化研究院、华夏书画研究院、河南轩辕文化研究院、河南洧川书画院副院长,应邀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活动的中原艺术家樊索莉女士。 樊老师与1963年出身于郑州市的一个名门大族书香艺术世家,先祖的血脉传承和家庭的培育熏陶,使这位具有艺术天赋和灵性的神童,自幼酷爱书画,对艺术情有独钟。尤其是父亲——现代著名书画家樊延瑞先生对她的启蒙和影响,奠就可它艺术生涯的牢固基础。 孩提时,樊索莉刚刚学会用手拿筷子的时候,就开始临摹书法,经年不辍。父亲樊延瑞所画之梅、兰、竹、菊,使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游公园中,面对拔挺苍翠的竹林,她兴致勃发。在父亲的引导下,她就以“竹”为拜物,常常呆在公园竹林内,观察竹子生长和四季变化规律,揣摩他们在风雨中摇曳的千姿百态。从自然界的感悟中培养和激发她的创作热情和灵感。青年时,从师刘贵翘教授,研习郑板桥及古今名家竹卷达痴迷程度。后又经名师指点,她笔下之竹,由形似渐近神似,在中原赢得佳誉;尤其于名家冰雪山水画中,深悟雪竹之精髓,所画雪竹,俏、峭、挺、节,神态浓厚,生发出凌霜傲雪之气节。 她的创作,柔和了清初画坛革新派人物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面向现实、投身大自然的创作意境;继承了聪明绝顶、通今博古的一代文豪郑板桥“不从俗流,不为俗物”孤高的情操;凝聚了晚清“海派”具有创作精神的代表画家蒲华“潇洒奇逸、天马行空,笔力雄厚奔放、水墨淋漓、凝练流畅”的精魄;吸纳了董寿平写竹时“笔墨简练、坚挺轩昂、横图空灵”的技法。博采百家之长,熔古炼今,独成一体,形成自己的风格。其作品,意境大气高雅,笔墨酣畅,匠心独具,曾被《人民日报》、《河南经济报》、《郑州日报》、《科技报》、《文化河南》等国内多家报刊刊登,并得到了美国、日本、香港、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收藏。 走进樊老师工作室,欣赏着这位颇具才气的艺术巾帼挥毫泼墨,使吾等徜徉在艺术之殿堂、沉浸在艺术的享受中。她画墨竹,多为写意之作,一气呵成。生活气息十分浓厚。一枝一叶,不论枯竹新篁,叶竹单枝,还是风中之竹、雨中之竹,都极富变化之奇;如竹之高低错落有致,浓淡枯荣疏密有序,点染挥毫,无不精妙绝伦。画风清劲秀美,超凡脱俗,给人一种与众不同之感;她的竹石图,往往竹石相交,出奇制胜,给人一种“强悍”“不羁”“天趣淋漓、烟云满幅”之感;她画兰草,以重墨草书之笔,书尽兰之烂漫天性,所画叶子一笔点画,所画花朵如蝴蝶纷飞,笔法洒脱秀逸,十分有趣。她的画风酷似板桥而又有所创新之笔而凸显其个性。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看着她的竹子画作,那片片凌乱不整的叶子、根根纤细瘦弱的竹竿,使我不由想起了当年清正洁廉、一贫如洗的郑板桥在山东潍县辞官告归故里,画竹向当地士绅乡民赠别的这首题诗,于是提及了郑板桥竹子的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樊老师兴致勃发,掷笔于案,侃侃而谈: “竹子,在中国是君子的象征,它高风亮节、不畏霜寒,而成为古今文人寄托自己愿望的最佳载体。所以,以竹子著称之人,都会把自己的意趣和心志寄托在竹子上来。郑板桥画竹,不管叶子是多还是少,总是凌乱着的,它在整体上不循求一种规律性的定格,而是恣意地舒展着自己的身躯。这种凌乱,是一种对个性的张扬,一种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和彰显。” “透过凌乱的竹叶,是瘦弱的竹竿躯体。板桥画作没有那些硕大遒劲的竹子,这些瘦弱纤细的竹子,它是竆酸于女色的隐喻:首先是知识份子士大夫文人自我的喻体;其次是画家色相满足的体欲。林黛玉的弱不禁风、娇花照水,成了文人们心目中的维纳斯典型。在文人笔下,女性往往是一种瘦弱的、感伤的形象。竹子不是俗物,而是高洁的。因象征着文人,所以又成了智慧的代表。瘦弱的竹子的柔美显而易见。” “再者,郑板桥的竹子画中,全部的竹子都是没有根的。无根的竹子形象是文人漂泊人生的隐秘书写。郑板桥的一生也是在不断的漂泊中渡过的,扬州,山东等地的官宦生活以及他的文学生涯,使得他的一生都充盈着游走和颠簸。……” 我凝神聆听至此,这使我想起了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诗句。这诗句,言说的是一种漂泊的形象,是一个还未坐定,又要远走的诗人的形象。这种无根的存在是中国文人的普遍存在方式,又是文人穷愁的一个典型代表。樊索莉,你对板桥的创作精髓理会得可谓是达到了经典极致!对社会和人生的真谛领悟得可谓透彻至致!用竹子揭示事物可谓淋漓尽致! 我爱竹子!爱艺术巨匠郑板桥的竹,更爱共和国艺坛新秀樊索莉女士的雪竹。因为,它那漫天飞舞的大学从天而降,晶莹明亮的竹节和随风摇曳的竹叶从画面冲天而出,迎着风雪,不畏严寒,挺拔昂扬,传讯出一股奋发向上顽强不息的生命活力及永无止歇的进取精神和“玉碎不改节、四时不变色”的高贵气质。遂赠《赋》抒怀以志: 出身名门兮,书香世族; 血脉传承兮,酷爱艺术; 家父启蒙兮,奠定基础; 投师名家兮,研攻墨竹; 深悟精髓兮,凌霜傲骨; 天趣淋漓兮,烟云满幅; 点笔之妙兮,错荡有驻; 疏密有序兮,浓淡枯荣; 画风清秀兮,超尘脱俗; 笔法俊逸兮,柔美瘦侏; 博采众长兮,熔铸千古; 脱前裹臼兮,一家独树; 画坛脱颖兮,中原奇葩; 名师点化兮,光耀华夏; 画作也,继石涛意境之精魄兮, 承板桥孤高之风雅; 揉蒲华潇洒奇逸之画魄兮, 取寿平简墨神韵之劲拔。 集古今名家之大成兮,自成己家; 艺术生命永恒不凋兮,誉满天涯。(编辑:玉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