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画派
"吴门画派"亦称"吴派",自明中叶以后,以江南苏州为中心,大为活跃,逐渐取代宫廷绘画和浙派的地位。吴门画派流风弥漫,对明清山水画影响甚大。吴门派四大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在画史上合称"明四家"。
松江画派
明代松江,地处江浙两省的交通要冲,是当时全国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常有各地的文人学士过往,文化艺术因此而兴盛。顾正谊、孙克弘、董其昌、沈士充、陈继儒、赵左、莫是龙、蒋蔼等人分别创立了"华亭派"、"云间派"、"松江派",这三个画派统称为"松江画派"。而在众多的画家中,唯董其昌执画坛牛耳。
"四王"画派 四大画派共同特点是以"元四家"中黄子久的"恬淡平和"为最高审美标准,追求无一点尘俗之气,一时学者风从,造成"家家大痴,人人一峰"的局面。按年龄长幼"四王"的排列为: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他们受到皇室扶值,是朝野共赏的人物 ,成为清初画界公认的正统派。他们的画风影响中国画坛数百年。
虞山派
清初,江苏常熟虞山出了一个大画家王翚(字石谷),画风清秀工丽,内容雅俗共赏,一时学者蜂拥,形成虞山派。虞山派画家很多,在王的子孙中就有十几人,其中以石谷的曾孙王玖(二痴)成就较大,王原祁的裔孙王三锡亦能用石谷法实地写生。虞山派流传虽久,但因没有突出人材,清末民国初年,已日薄西山。
娄东派
四王之一的王时敏,他本人身为京官,参与了宫延许多重大的绘画活动,因而影响日益扩大,不少人纷纷投到他的门下,形成了娄东派。娄东派的绘画艺术只是祖述宗师,缺少创新和开拓,出了一些如王昱、王宸等"小四王"一类的画家。
扬州画派
清代康熙明,政权稳定,社会繁荣,一个艺术新潮派出现在万商云集的扬州的画坛上,这便是人们津津乐道的"扬州八怪"。"扬州八怪"一般所指的八位画家是:金农、黄慎、郑燮、李鱓、李方膺、高翔、高凤翰、罗聘。艺术上注重抒发心灵,标新异,不受约束,任情放笔。当时的社会习俗以封建正统为规则,如有相违,便被视为异端,世人便以"怪"视之。
金陵画派
清康熙、乾隆年间,在南京地区出现了一支引人注目的画派,世称"金陵画派"。一般认为以龚贤为首的八位画家代表了这一流派的骨干力量,他们中还有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等人,称金陵八家。金陵画派中的个人画风相距甚远,彼此除偶有笔会以外并无深交。他们相聚在南京,用各自手中的画笔,去描绘出自己的一片艺术天地。他们的艺术成就各不相同,而声名最高、成就最大的当推龚贤。
京江画派
清代中后期活跃于镇江地区的"京江画派"(亦称"丹徒派"),代表人物是张夕奄、顾鹤庆、潘恭寿、潘思牧、周镐等人。这一流派的主要人物如潘恭寿,张崯,均师从吴门沈周、文征明。他们能取别派中的优秀技法特别是对龚贤的笔墨技法"积墨"、"烘染"等。张夕奄和顾鹤庆是"京江画派"的创始人。
海上画派
19世纪中叶以后,画坛名家云集沪滨,各施所能,逐渐形成"海上画派"。当时寓居上海的的名画家有虚谷、任熊、任薰、任伯年、胡公寿、高邕之、顾鹤庆、吴昌硕、倪墨畊等人,他们大都平民出生,以卖画为业,创作题材丰富,画面清醒通俗,深受工商人士和平民阶层的欢迎。其遗风流波,影响至今。
长安画派
到了20世纪的60年代,一个以赵望云、石鲁为代表的西安美术团体,在北京等地组织了一次巡回展,他们以表现黄土高原古朴倔强为特征的山水画和表现黄土高原古朴倔强为特征的山水画和勤劳淳朴的陕北农民形象的人物画,在中国画坛引起轰动,大家称之为"长安画派"。其成员还有方济众、何海霞等人。
岭南画派
岭南画派是指广东籍画家组成的一个画派。这一画派是在西方艺术思潮的冲击下,近代中国艺术革新运动中逐步形成的。"岭南画派"注重写生,融汇中西绘画之长,以革命的精神和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改造中国画,并保持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特色,创制出有时代精神、有地方特色、气氛酣畅热烈、笔墨劲爽豪纵、色彩鲜艳明亮、水分淋漓、晕染柔和匀净的现代绘画新格局。在今天的画坛上仍活跃着一批代表画家,如赵少昂、关山月、黎雄才、杨善深等人 .
访中原著名书画艺术家樊索莉女士
漫天瑞雪似瓊瑶,凛冽寒风百花凋; 只缘浑身都有節,擺弋枝叶独逍遥。 这是国学大师、书界名老、文苑尊宿刘贵翘教授题给当代画坛大家樊索莉女士的《咏雪竹》诗。 在郑板桥先生祭辰二百四十四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为纪念这位清代初期我国书画艺坛上闪耀着奇光异彩的艺术巨星,回归中原的记者与酷爱板桥艺术和钟情企业文化的郭新伟秘书长一同来到中原古玩城,拜访了以继承弘扬板桥艺术为己任,在绘画艺术上造诣颇深,现任中国古今文化研究院、华夏书画研究院、河南轩辕文化研究院、河南洧川书画院副院长,应邀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活动的中原艺术家樊索莉女士。 樊老师与1963年出身于郑州市的一个名门大族书香艺术世家,先祖的血脉传承和家庭的培育熏陶,使这位具有艺术天赋和灵性的神童,自幼酷爱书画,对艺术情有独钟。尤其是父亲——现代著名书画家樊延瑞先生对她的启蒙和影响,奠就可它艺术生涯的牢固基础。 孩提时,樊索莉刚刚学会用手拿筷子的时候,就开始临摹书法,经年不辍。父亲樊延瑞所画之梅、兰、竹、菊,使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游公园中,面对拔挺苍翠的竹林,她兴致勃发。在父亲的引导下,她就以“竹”为拜物,常常呆在公园竹林内,观察竹子生长和四季变化规律,揣摩他们在风雨中摇曳的千姿百态。从自然界的感悟中培养和激发她的创作热情和灵感。青年时,从师刘贵翘教授,研习郑板桥及古今名家竹卷达痴迷程度。后又经名师指点,她笔下之竹,由形似渐近神似,在中原赢得佳誉;尤其于名家冰雪山水画中,深悟雪竹之精髓,所画雪竹,俏、峭、挺、节,神态浓厚,生发出凌霜傲雪之气节。 她的创作,柔和了清初画坛革新派人物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面向现实、投身大自然的创作意境;继承了聪明绝顶、通今博古的一代文豪郑板桥“不从俗流,不为俗物”孤高的情操;凝聚了晚清“海派”具有创作精神的代表画家蒲华“潇洒奇逸、天马行空,笔力雄厚奔放、水墨淋漓、凝练流畅”的精魄;吸纳了董寿平写竹时“笔墨简练、坚挺轩昂、横图空灵”的技法。博采百家之长,熔古炼今,独成一体,形成自己的风格。其作品,意境大气高雅,笔墨酣畅,匠心独具,曾被《人民日报》、《河南经济报》、《郑州日报》、《科技报》、《文化河南》等国内多家报刊刊登,并得到了美国、日本、香港、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收藏。 走进樊老师工作室,欣赏着这位颇具才气的艺术巾帼挥毫泼墨,使吾等徜徉在艺术之殿堂、沉浸在艺术的享受中。她画墨竹,多为写意之作,一气呵成。生活气息十分浓厚。一枝一叶,不论枯竹新篁,叶竹单枝,还是风中之竹、雨中之竹,都极富变化之奇;如竹之高低错落有致,浓淡枯荣疏密有序,点染挥毫,无不精妙绝伦。画风清劲秀美,超凡脱俗,给人一种与众不同之感;她的竹石图,往往竹石相交,出奇制胜,给人一种“强悍”“不羁”“天趣淋漓、烟云满幅”之感;她画兰草,以重墨草书之笔,书尽兰之烂漫天性,所画叶子一笔点画,所画花朵如蝴蝶纷飞,笔法洒脱秀逸,十分有趣。她的画风酷似板桥而又有所创新之笔而凸显其个性。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看着她的竹子画作,那片片凌乱不整的叶子、根根纤细瘦弱的竹竿,使我不由想起了当年清正洁廉、一贫如洗的郑板桥在山东潍县辞官告归故里,画竹向当地士绅乡民赠别的这首题诗,于是提及了郑板桥竹子的创作特点和艺术风格,樊老师兴致勃发,掷笔于案,侃侃而谈: “竹子,在中国是君子的象征,它高风亮节、不畏霜寒,而成为古今文人寄托自己愿望的最佳载体。所以,以竹子著称之人,都会把自己的意趣和心志寄托在竹子上来。郑板桥画竹,不管叶子是多还是少,总是凌乱着的,它在整体上不循求一种规律性的定格,而是恣意地舒展着自己的身躯。这种凌乱,是一种对个性的张扬,一种对自由的渴望、向往和彰显。” “透过凌乱的竹叶,是瘦弱的竹竿躯体。板桥画作没有那些硕大遒劲的竹子,这些瘦弱纤细的竹子,它是竆酸于女色的隐喻:首先是知识份子士大夫文人自我的喻体;其次是画家色相满足的体欲。林黛玉的弱不禁风、娇花照水,成了文人们心目中的维纳斯典型。在文人笔下,女性往往是一种瘦弱的、感伤的形象。竹子不是俗物,而是高洁的。因象征着文人,所以又成了智慧的代表。瘦弱的竹子的柔美显而易见。” “再者,郑板桥的竹子画中,全部的竹子都是没有根的。无根的竹子形象是文人漂泊人生的隐秘书写。郑板桥的一生也是在不断的漂泊中渡过的,扬州,山东等地的官宦生活以及他的文学生涯,使得他的一生都充盈着游走和颠簸。……” 我凝神聆听至此,这使我想起了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诗句。这诗句,言说的是一种漂泊的形象,是一个还未坐定,又要远走的诗人的形象。这种无根的存在是中国文人的普遍存在方式,又是文人穷愁的一个典型代表。樊索莉,你对板桥的创作精髓理会得可谓是达到了经典极致!对社会和人生的真谛领悟得可谓透彻至致!用竹子揭示事物可谓淋漓尽致! 我爱竹子!爱艺术巨匠郑板桥的竹,更爱共和国艺坛新秀樊索莉女士的雪竹。因为,它那漫天飞舞的大学从天而降,晶莹明亮的竹节和随风摇曳的竹叶从画面冲天而出,迎着风雪,不畏严寒,挺拔昂扬,传讯出一股奋发向上顽强不息的生命活力及永无止歇的进取精神和“玉碎不改节、四时不变色”的高贵气质。遂赠《赋》抒怀以志: 出身名门兮,书香世族; 血脉传承兮,酷爱艺术; 家父启蒙兮,奠定基础; 投师名家兮,研攻墨竹; 深悟精髓兮,凌霜傲骨; 天趣淋漓兮,烟云满幅; 点笔之妙兮,错荡有驻; 疏密有序兮,浓淡枯荣; 画风清秀兮,超尘脱俗; 笔法俊逸兮,柔美瘦侏; 博采众长兮,熔铸千古; 脱前裹臼兮,一家独树; 画坛脱颖兮,中原奇葩; 名师点化兮,光耀华夏; 画作也,继石涛意境之精魄兮, 承板桥孤高之风雅; 揉蒲华潇洒奇逸之画魄兮, 取寿平简墨神韵之劲拔。 集古今名家之大成兮,自成己家; 艺术生命永恒不凋兮,誉满天涯。(编辑:玉树)